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8088-566

您所在的位置:唐山职业教育网 > 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

学习资源 业务交流 优秀课程
一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从第23位升到第21位——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为何能稳步提升
2024-05-30 16:42

  5月29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教育强国指数最新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在纳入排名的129个国家中,中国教育强国指数位次上升2位,排名第21位。

  教育强国指数是什么?如何解读中国排名的上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

  教育强国指数是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明确为到2035年必须“建成”的目标之一,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

  “建成教育强国是一个国际比较概念。”马晓强表示,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世界上哪些国家是教育强国?中国的教育发展处于国际上什么水平?要建成教育强国,我们的短板在哪里,努力方向是什么?“概括来说,就是世界如何、中国怎样、教育何为3个问题。”

  作为全国教育科研战线排头兵,中国教科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这3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如何确定世界教育强国的标准和范围,是教育强国研究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为了给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水平“画像”,课题组建立了一套教育强国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进行教育强国指数的测算。

  指数测算的前提是掌握大量客观数据。马晓强介绍,课题组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知识产权联盟等国际组织公开的数据库里筛选出跟教育相关的指标,最后确定了14项教育强国指数测算指标,划分为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3个维度。

  “要让大家信得过,测算结果必须是可追溯的,可反复验证的。”马晓强表示,经测算,世界教育强国共有15个,这些国家在各维度的综合表现整体较优。中国教育强国指数位次上升2位,排名第21位。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至2023年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进步28位,进步幅度仍居全球首位。

  排名上升的驱动力在哪儿

  从第23位到第21位,位次小变动的背后,是中国教育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一方面,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地位进一步稳固,基础教育质量指标继续维持在高位。”马晓强解释,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扎实训练得到国际认可,不仅多次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表现抢眼,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反映出的学生阅读、数学等学科的合格率与PISA测验反映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达标率基本相当,整体达到排名前15位国家水平。同时,一年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中有升,2023年达到91.8%。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马晓强认为,从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到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基础教育基点越夯越实,教育强国建设步履愈发铿锵。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另一方面,新的增长领域表现出色,与2022年相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科学研究指标进步最明显。”马晓强说。

  研究表明,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与排名前15位国家的平均水平(86.9%以上)差距逐渐缩小;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高校排名中,我国入选Top200的高校数逐步增加,2023年各排名平均入选数相较2022年增加2所,排名提升1位,位居世界第5位;我国科学家占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比例逐年提高,位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此外,部分优势指标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比如我国数字化人力资本得分不断提高。根据欧盟数字经济与社会指数报告,我国排名提升,最新排名为第15位。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国内主要为理工科)学科占比位于各国前列,该比例持续保持在40%以上。

  教育强国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梳理教育强国指数报告,记者注意到,排名前15位国家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排名前12位的国家,始终位居前15位行列。那么,这些教育强国有哪些教育新动向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受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它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马晓强表示,对世界教育强国的持续追踪可以发现,目前大家都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人口影响,二是科技变革,三是国际竞争。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造成冲击。马晓强介绍,教育强国纷纷加速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比如韩国计划从2025年起增加中小学信息课程的学时至目前的两倍,增设“人工智能基础”和“人工智能数学”作为高中选修课程。

  STEM教育起点也在不断前移。比如德国推出STEM行动计划2.0,提出沿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链推进STEM教育。

  此外,高校承担更大的终身学习责任,让成年人随时随地学习;留学教育强劲复苏,对留学生的争夺不断加剧等,也是值得关注的教育强国发展新动向。

  “面对挑战,教育强国发展的新动向给了我们借鉴和启发。事实上,中国在某些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以人口问题举例,马晓强说,中国的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如何以教育红利抵消人口数量减少带来的冲击,如何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

  建设教育强国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事实上,以后的路越来越难走,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马晓强表示,今后排名每提升一位,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还要警惕前进中的反复。补齐短板,找准发力点,才能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马晓强介绍,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看,我国与教育强国还有一定差距。从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上看,2020年,我国高于高中毕业年级3—5岁人口高中阶段完成率约为74%,与教育强国国家86.3%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国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偏低,近几十年来,我国STEM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程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但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许多领域仍然缺乏顶尖人才,等等。

  “我国的教育强国建设应借鉴世界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路径和方向。”马晓强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马晓强表示,大部分国家都把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旗帜鲜明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原则和底色,将其培养成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针对各学段存在的短板,马晓强建议,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普及与完成水平,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将成人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切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上升为教育基本政策。以高等教育引领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经费、师资保障等。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辟数字教育新赛道,抢占留学教育制高点,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为建设教育强国汇聚磅礴力量。”马晓强说。(本报北京5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焦以璇 李帆)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大学生将非遗文化“威风锣鼓”带进盲校
下一篇:新一轮教育强国指数测算结果发布 中国比去年上升2位至第21位 仍为10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

主办单位:唐山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唐山职业教育网 版权所有: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24002000309号 备案信息:冀ICP备11020808号-16 联系电话:13313292299 电子邮件:cy@zhijiaow.com 技术支持:职教网 山东技校网 河北技校网

招生咨询热线:400808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