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6198-866

您所在的位置:唐山职业教育网 > 材料

材料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型的推演、成效与启示
2022-09-05 11:41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型的推演、成效与启示

——以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唐山人力资源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王威力  马伶伶  侯淑梅  陈亚楠

摘要:针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践中存着缺乏精准对接残疾人需求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评价机制等问题,唐山劳动技师学院阳光分校在质性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具有精准施教特色的“三阶九方”教学模型,创新“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坐标式”课程标准,建立残疾学生积分档案制度,实践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残疾人中职学校精准施教改革模型通式,以期为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由此得到的启示为:聚焦发展需求,建立精准施教机制;聚焦评价改革,搭建协同助残平台;聚焦文化自信,开发地方特色课程。

关键字:残疾人中职教育  “三阶九方”教学模型  “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  “坐标式”课程标准  残疾学生积分档案制度。

一、背景与问题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抗震40周年之际来河北唐山考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决胜小康的战略背景下,唐山劳动技师学院作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精品校”项目建设单位,与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跨界合作成立阳光分校,对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青年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展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证实了职业教育能够履行社会责任且“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然而在近5年的技能教育助残实践中发现,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不同专业学生在各个阶段发展需求的差异化很大,做到兼顾人人发展,个性化实施教学难度很大,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缺乏成熟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照搬普通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导致教与学的效能不匹配,半数以上学员很难适应;二是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不完善,导致教学设计与实施缺乏依据;三是缺乏适合科学合理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习效果监控、评价及反馈机制,不能客观有效测评不同残疾类别和不同残疾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效。残疾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造血式”扶贫的“兜底工程”[2],解决主要矛盾是关键。聚焦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矛盾,解决残疾人个性化就业、创业、发展需求与现行中职学校教育模式、方法、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和不匹配问题,精准施教是破题靶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模型推演

近30年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中,注重感悟思辨及经验总结等定性研究,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多元化及跨学科的方法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3]。本研究创新研究思路,采用质性研究,专家论证,实践检验,多种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即“质性—思辨—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建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型。

(一)质性研究明思路

目前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成果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虽没有明确有效的模型,但为研究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研究范式。本文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构,即利用扎根理论,通过对已有的学术论文的质性分析探究残疾人中职教育教学模型。在中国知网上以“残疾人职业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出学术文献270篇,首先选出2000年以来的中文核心期刊39篇,在余下231篇文献中遴选出明确提出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评价手段等内容的文献36篇,以筛选出的75篇学术论文为质性分析的数据开展研究。

编码是在研究材料中提取研究者的关注的概念或范畴的过程,本文利用质性分析专用软件Nvivo7完成编码 [4],运用比较的逻辑思维对资料文本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三级编码。

1.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对研究文献文本材料进行“逐行扫描”,选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具体改革、方法、措施等文本标记为参考点,再将所选参考点的概念化,抽象化为节点,即完成开放式编码的过程。

利用Nvivo7软件将75篇文献进行开放编码,围绕残疾人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做法,得到参考点125个,节点35个,见表1。

表1开放式编码示例

2.主轴编码

借助Nvivo7软件聚类分析功能,将35个节点按照节点相似性,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完成聚类,统计学认为Pearson相关系数在0.600以上表明分析对象具有强相关性[8],筛选出相关系数在0.600以上的节点集,首先合并特别相近的节点,如将按照残疾类别培养与分专业大类培养,合并为分类培养,对于不能合并到要素中的相关性较低的节点做删除处理,例如健全残疾人职业教育法规与本研究关联度不高,作删除处理,最终得到要素8个,涵盖节点27个,见表2。

表2主轴编码得出的要素及节点统计表

要素

节点

 

要素

节点

1教学模式改革

1.1分段培养

1.2分类培养

 1.3分层培养

 

5资源媒体建设

5.1网络平台5.2特色资源5.3互动手段

2课程体系建设

2.1康复类课程

2.2通识类课程

2.3专业类课程

2.4实践类课程

2.5素养类课程

2.6思政类课程

 

6实训基地建设

6.1硬件建设6.2软件建设
6.3建设成效

3课程标准开发

3.1课程目标

3.2教学设计

3.3学业标准

 

7特色教材开发

7.1特教需求

7.2文化传承

7.3工学特色

4学生评价改革

4.1多元评价

4.2多方评价

4.3过程评价

 

8教师队伍建设

8.1双师教师

8.2教师标准

8.3素养提升

3.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的过程是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在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概括。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缺乏成熟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学习成效评价机制三类问题,以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标准开发,评价体系建设为三个核心模块,将主轴编码结构整合重构,利用Nvivo7软件将编码结果可视化分析,形成层次分析图,图1。

图1 Nvivo7软件生成的编码层次分析图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质性研究,明确了研究方向:要精准对接不同残疾人需求,制定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动态调节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特征开发课程标准,设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设计,制定课程考核要求;要建立一个主体多方化,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二)专家论证定模型

在残疾人联合会,教育主管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特殊职业教育学校中遴选出具有较高荣誉、突出贡献、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15人组成专家团队,依据质性研究的结果制定出精准施教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涵盖“三阶九方”精准施教模型、“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坐标式”课程标准,残疾人积分档案等制度文件。

1.“三阶九方”精准施教模型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三阶九方”教学模型,即对残疾有志青年实施通识教育、技能培养、广泛发展三阶段培养,其中第一阶段为通识教育阶段,将残疾学生按照肢体残疾、视觉残疾、听觉残疾分成三个类别,按照轻度残疾、中度残疾、重度残疾分成三个层次,组合形成九个层类,对应制定九个通识基础类教学方案,主要开设课程有德育,文化课程、体育健康,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等;第二阶段为技能培养阶段,按照肢体残疾、视觉残疾、听觉残疾三种残疾进行分类,每类按照民族工艺品制作、中医康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分层,形成九个层类,对应制定九个专业课程类教学方案,教师根据残疾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的积分档案指导他们选择专业课程,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三阶段为广泛发展阶段,该阶段按照手工艺品制作、中医康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分类,按照就业,创业,升学三个方向进行分组,再次组合成九个层类,对应制定九个综合提升教学方案,这一阶段主要根据残疾人身体状况,学习成效和个人意愿进行选修,多出口发展,多渠道成才。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三阶九方”精准施教模型

2.“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

项目组依据“三阶九方”模型及三个培养阶段教学规律与特色重组课程体系,每个阶段为每位残疾人量身定做九个“处方式”培养方案,这里“处方”是指精准匹配特定残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在通识教育阶段,精心编制出九种通识类课程方案,即九个“基础方”,图2中红色部分为基础方矩阵,每个“教学处方”都含有课程安排,学科积分,进阶条件等要素,三个培养阶段合计27个“教学处方”。

保持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不变,在课程设置部分依据学生需求动态调整处方,即依据残疾学生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学业积分、毕业意向在每个培养阶段动态选择一个“教学处方”,将通识教育阶段选出的“基础方”,技能培养阶段选出的“专业方”,广泛发展阶段选出的“提升方”依次组合,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即生成一个“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积件,嵌入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填补课程设置,再统筹调整完善,实现“辨证调方,精准施教”。

3.“坐标式”课程标准

将“精准施教”落地到课堂,开发适合残疾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的课程标准是关键。课程标准开发的基本原则是聚焦岗位,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将产品质量标准转化为课程考核要求,将生产计划转化为教学设计,特别注意的是针对残疾学生开发课程标准还需要充分结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状态,劳动强度能力限度,接收残疾职工的企业的岗位需求等因素。为此项目组采用“倒推法”对与残疾学生直接关联的人群进行调研,先是调研152名接纳残疾毕业生的企业管理人员,234名成功就业的残疾学员,106名成功创业残疾人,38位高等院校招生管理人员,再是调研12所接收残疾人的中职学校125名专业课教师,385名在校学生,明确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不同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要求,用坐标的形式描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考核三个模块,形成“坐标式”课程标准,“坐标式”课程标准积件如图3所示。通过坐标列表的形式展示同一门课程对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的不同要求,不同课程设计,不同考核标准,真正实现 “因人定标,精准施教”。

 

图3“坐标式”课程标准积件

4.积分档案制度

残疾人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必须以“尊重残疾学生、遵循职教规律”为核心, 建立一个多元化、过程化、个性化、多主体评价体系,形成一种机制和制度。项目组依据“三阶九方”精准施教模型,专业“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坐标式”课程标准,建立残疾学生积分档案制度,该制度以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为目标,结合多种评价形式,以通识教育、技能培养、广泛发展三个阶段为主线,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楷模五方共评,德、智、体、美、劳五育共进的特色评价机制,搭建“五方共评,五育共进”学业评价平台,其框架如图4所示。建立残疾学员的积分档案,既能够动态记录每位学员品行积分、学业成绩,还能为各培养阶段“教学处方”的选择提供依据,实现了“依分选方,精准施教” 。

图4五方共评,五育共进特色残疾学生评价体系框图

三、实践效果及模型通式

(一)实证检验

1.调研设计与样本分析

本研究采用奥尔沙夫斯基与米勒开发的“期望—实效”模型设计调研问卷,引入模型中的质量感知、价值感知、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四个变量编制量表。将残疾学生拟定为模型中的顾客,其中残疾学生在各学习阶段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机制各要素的主观认识为质量感知维度,残疾学生对学习效果各要素的主观认知为价值感知维度,残疾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满意程度即为顾客满意度维度,经实验测评和调整后形成了由36个题目组成的问卷,基本框架如表3所示。

表3调查问卷基本框架表

维度

观测点

具体要素

题型

题目个数

质量感知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教师、资源、设施等

选择

5

课程标准

目标、任务、考核等

选择

5

评价机制

内容、主体、方式等

选择

5

价值感知

学习效果

竞赛、成绩、兴趣、活动等

选择

5

顾客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

教师、管理、课程、就业等

量表

10

顾客忠诚

宣传推荐

向亲友推荐到校就读

量表

1

顾客属性

学生特征

性别、阶段、专业、残类、程度

选择

5

因疫情本问卷利用问卷星软件完成,调研对象为本校2016级、2017级(追踪毕业生信息)、2018级、2019级、2020级残疾学生,河北省各试点院校的实验班学生合计1283人,完成答卷的学生人数为1268,答卷率为98.83%,去掉2分钟内答完或全部单一选项的无效问卷97份,得到有效答卷1171份,有效率为91.27%。利用问卷星软件的SPSSUA平台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a系数为0.864,表明量表信度非常好。

2. 实证结果分析

在质量感知维度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机制15个测评点,总体平均分值为84.67(按百分制测评),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评价机制比较认可。

在价值感知维度重点采集了素养积分获得情况,喜欢的课程类别,愿意参加的活动形式等观测点,通过过程数据反应学习效果。

残疾学生素养积分来源统计图如图5所示,表明全体被测评学生已经获得了德育积分和智育积分,获得美育积分的学生比例相对较高,体育和劳育积分获得率相对较低,这种 “五育”积分获得比率结果与大众主观认知基本一致,需要加强残疾学生体育、劳育活动和测评。 

图5残疾学生素养积分来源统计图

残疾学生主观感觉对自身发展很有促进作用及比较感兴趣的课程类别统计图如图6所示。结果表明文化传承类、素养类、康复类课程是残疾学生认为比较有用或感到很有兴趣。

 

图6 残疾学生主观认知收益课程类别评价统计图

残疾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类别统计图如图7所示,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活动类别分别是文化传承类活动、残疾人楷模事迹学习活动,助残公益宣讲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最低,其原因是较正常学生而言,大部分残疾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不善交往,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这一点残疾学生访谈交流时的主观感受一致。因此强化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残疾学生的正向激励,帮助残疾学生树立信心尤为关键。

 

图7残疾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类别统计图

在顾客满意度维度,项目组采集统计了教师、管理、课程、就业等10个观测点数据,形成学生满意度统计图,如图8所示。5点量度法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高达4.37分,说明课程体系改革较有成效;通识教育阶段,技能培养阶段,广泛发展阶段的满意度均在4.5分以上,其中广泛发展阶段的满意最高,说明在广泛发展阶段根据学生成绩和个人意愿细分“就业方”、“创业方”、“提升方”最受学生认可,而在就业创业升学类课程中,创业类课程受欢迎程度明显高于就业类和升学类课程,这与市场就业需求、残疾人创业政策红利、残疾学生升学意愿等因素有关。10项测评指标满意度平均值为4.39分,表明学生对“三阶九方”精准施教教学改革总体满意度高。

图8学生满意度统计图

在顾客忠诚维度推荐亲友到校入学意愿测评,将推荐程度划分为0-10级,10级为极有可能推荐,0为绝不可能,推荐亲友到校就读的意愿统计图,如图9所示,极有可能推荐的学生比例为26.32%, 全体学生均在6分以上,表明所有学生都愿意推荐亲友入学,即顾客忠诚度高,表明学生对教学改革成效十分认可。

图9推荐亲友到校就读的意愿统计图

(二)实践成效

项目组依托“三阶九方”教学模型,成功申报了 “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 ”,“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项目,实践检验效果显著,2019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五年的残障中职教改,利用 “三阶九方”模型,开发出一套“处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坐标式”课程标准,创编非遗文化特色教材《皮影人制作》获得中国技工教育与职业培训成果一等奖,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20余项。

“基础方”润心,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肢残学生丁原策划了中国公益记者主办的“无障碍体验活动”,被誉为“阳光女孩”;“专业方”强技,助力技能成长。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陈亮参加世界残疾青年IT精英大赛获第一名;“提升方”立业,打通就业创业升学通道。近四年就业创业率高达95.1%,肢残学生卢贵显,成为滦南手机电脑维修的领头羊;盲人学生张小建、刘子静在市武警医院、骨伤医院就业,毕业生沈赞超被评为2020年河北省残疾人创业模范,多名学生考入高职院校。据统计2017年以来近500名学员月收入3000以上,17名学员年收入高达10万元以上。“三阶九方”新模式下的精准助残,助力大部分残疾学生彻底摆脱了贫困,踏上了致富之路。

(三)模型通式

大量数据和事实充分证明项目组针对残疾人开展的“精准施教”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将“三阶九方”模型平面化,用三个邻接矩阵表示三个培养阶段,形成一个适合多类残疾学生,多种专业的残疾人职业学校教学模型通式,在各矩阵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教学处方,依次结合形成“精准施教”特色培养方案。其推广模型通式如图10所示。该模型可以为残疾人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图10“三阶九方”模型推广模型通式

四、得到启示

(一)聚焦发展需求,建立精准施教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对残疾有志青年实施技能教育是教育扶贫一种有效途径,也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残疾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是多样化的,必须精准把握残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精准施教机制,才能为每位残疾青年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最终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教育一人,造福一家”。首先是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分培养对象,依据不同残疾类别,不同残疾程度实施分类教学,细化培养阶段,依据残疾学生基础和能力实施分段教学,细定教学计划,依据残疾学生所学专业和毕业意向实施分层教学,力求为每位残疾学生量身打造最优发展方案;其次精准建构课程体系,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决不能在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调整,而是要在充分调研各阶段残疾人生理接受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建构课程体系,可先按照残疾类别和专业搭建课程树,每棵课程树包含就业、创业、升学三条课程链,每条课程链包含基础类、思政类、康复类、专业类、实训类等课程包,每个课程包包含具体课程,如康复类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残疾人体育、练功、残疾人康复训练等课程,每门课要依据不同残疾程度制定出涵盖不同课程目标、不同教学设计、不同考核方案的特色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构建精准对接残疾学生的专业、残疾类别、残疾程度、接受能力、职业发展需要,最终将精准施教改革落地到课程标准,完善职业教育助残机制。

(二)聚焦评价改革,搭建协同助残平台

依托智慧网络平台,创设全员、全程、全面评价网络,并以评价为抓手,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一是创新评价主体,开通残联政府领导、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学生家长、爱心人士的评价权限,建立“政—校—企—家—社”多方评价网络,实现全员评价;二是创新评价标准,将各阶段的学业成绩、品德操行、职业能力,专业素养转换为积分或学分,规避身体缺陷,鼓励专项发展,不同残疾程度晋级毕业要求积分不同,实现全程评价;三是创新评价内容,以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评价家国情怀、技能成才、自强不息、劳动意识、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内容,实现全面评价。此外还应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积分,为确定学生下一阶段教学方案提供依据,真正做到“以评促学,依评调教”。

(三)聚焦文化自信,开发地方特色课程

    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课程是职业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特殊职业学校来说,还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载体。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导致自卑心理严重,不愿意参加社交类活动,更愿意独立专注研究技能,而实践发现残疾学生对文化特色课程“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学习地方文化课程,乐于参加文化宣传类活动(图9、图10数据所示)。为此首先要从入学阶段进行地方特色文化技术展示教育活动,植入地方文化课程,唤醒文化自信。其次在技能学习阶段系统开设地方文化课程,组织地方文化传承类技能竞赛,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调节残疾学生心理,激励残疾学生成长,建立文化自信。最后在毕业阶段组织“最美文化传承人”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残疾学生将传承地方文化为己任,激发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从接触文化到学习文化,再到传承文化,逐步激发残疾学生的内驱力,逐步建立文化自信,逐步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俐,彭振宇.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5-8.

[2] 李耘,王绪金.残疾人教育扶贫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9(33):63-70.

[3]赵小红,孙颖,王红霞.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6(06):8-16.

[4]王威力,陈亚楠,马伶伶.教学能力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影响程度的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18):33-40.

[5] 赵小红, 都丽萍. 我国三类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特殊教育,2014(1):10-16.

[6]顾丽霞.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81-82.

[7] 邢 颐. 建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增强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J].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237-238.

[8] 周 俊.问卷数据分析-破解SPSS的六类分析思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上一篇:北京冬残奥火炬手吴军
下一篇:“坐标式”课程标准典型件

主办单位:唐山市教育局 承办单位: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唐山职业教育网 版权所有:唐山创元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冀公网安备 13024002000309号 备案信息:冀ICP备11020808号-16 联系电话:13313292299 电子邮件:cy@zhijiaow.com 技术支持:职教网 山东技校网 sitema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