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8088-566
教育部简报〔2024〕第68期
中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家新能源战略,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等特色优势,加快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和转化链融合发展,积极服务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突出超前布局,构建交叉融合的新能源学科链。一是建设新能源学科集群。立足学校深耕新能源电池材料60余年的学科优势,制定新能源学科发展战略行动方案,成立新能源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建“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一级学科,统筹凝练8个相关二级学科方向,年均投入近3亿元实施集群式建设,持续打造覆盖新能源资源、材料、器件、系统和装备的全链条学科生态。二是推动新能源学科交叉。出台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管理办法,统筹10个学院资源,成立新能源学科交叉中心,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任中心委员会主任。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急需,全面推进冶金、化学、物理、材料、机械、能源动力、电力电气、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近3年累计支持培育100余项前沿交叉领域项目。三是优化新能源学科生态。修订学科评价办法,对新能源领域相关学科实行分级分类评价,基础学科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工程技术类学科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交叉学科单列评价指标,不断完善多维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试行校院两级综合预算一体化改革,按需按贡献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努力优化学科生态。
突出多维协同,构建高精尖缺的新能源人才链。一是强化人才贯通培养。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设本科专业,开展新能源领域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设立国内高校首个“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断完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实施新能源学科“本-博”专项培养计划,系统设置贯通各阶段的科研训练类课程,加大新能源领域紧缺型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强化人才联合培养。牵头建设新能源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在130多家新能源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培养创新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将50%以上工程硕博士专项招生名额集中在新能源领域。联合60余家企业服务新能源企业“出海”需求,构建“海外政府+中国优秀海外企业+学校”三方联合订单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近3年累计为企业定向培养海外优秀人才1000余名。三是强化人才团队引育。把新能源领域作为引才、育才的重点,探索出台一揽子人才成长支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主导人才,目前已形成超过100支教授团队、1000名研究人员的新能源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4名。近5年,学校新增选的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均涉及新能源领域。
突出战略导向,构建系统集成的新能源创新链。一是坚持有组织科研模式。不断完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制定先进创新成果发展规划,发布新能源领域重大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白皮书,组建跨学科、跨校企的联合攻关团队,布局引领性、战略性项目,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学校新能源领域共有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24个,近3年承担新能源领域各类项目2000余项,总经费突破10亿元。二是推进原创性科技攻关。实施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在储能材料与器件、可再生与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工程、储能系统与工程、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等领域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近5年学校新能源领域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8项。三是深化产学研融通创新。与新能源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4个协同创新中心,发起成立新能源电池产学研联盟,定期发布校企“揭榜挂帅”课题,建立“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转化”共享平台,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投入建设总经费3亿元,协同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储能材料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助力湖南新能源产业集群突破万亿产值。
突出精准施策,构建保障有力的新能源成果转化链。一是健全成果转化制度。组建科技园及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系统制定评估定价、股权分配、风险防控、离岗创业、绩效考核等规定,明确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获得货币净收入或技术入股所得股份的70%奖励给完成人所在课题组和其他贡献突出人员,有力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二是优化成果转化服务。建立超30人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及专家咨询团队,常态化征集成果转化项目,定期发布《中南大学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汇编》。加强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对新能源领域5000余件有效专利存量建立工作台账,进行动态跟踪、集中管理和分级分类评价,指导专利的精准运营和转化。多渠道推介高价值成果,近3年累计举办新能源领域项目推介、路演、对接等专场活动200余场次,推动转化新能源领域专利成果500余项,总转化金额突破10亿元,助力22家新能源企业成功上市。三是拓展成果转化网络。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依托技术转移地方分中心、深圳研究院、30多个省级及海外校友会等载体,搭建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形成“需求收集-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成果转化”的需求引领型成果转化机制。举办中南大学新能源科技大会,探索建立新能源“飞地孵化转化”模式,与2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飞地产业园”,构建新能源产业协作发展新生态。
来源:教育部
招生咨询热线:400808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