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8088-566
砥砺奋进的步伐,描绘出城市不断向前的动人画卷;拼搏与奋斗,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从高等学府到居民社区,从名人故居到港口园区,提出重要要求,寄托殷切期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把脉定向,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6年来,牢记嘱托再出发,天津人民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有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连日来,本报记者再次深入南开大学、和平区朝阳里社区、梁启超纪念馆、天津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个个生动场景、一串串鲜活数字,勾勒出天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迈出的坚实步伐。天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的新动力、新活力与新气象扑面而来。
发力学术前沿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南开大学:在科研报国路上奋力前行
“氧化镍薄膜制备得怎么样了?”“还需要更连续、致密些……”眼下正值寒假,南开人奋进的脚步却未停歇,记者近日走进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时,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袁明鉴正指导学生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面形貌,以进一步优化器件制备工艺,“我们接下来要制备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顺利的话,今年能进入中试环节,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此我们正加紧攻关。”
2019年1月17日,正在天津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寄语南开师生,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6年来,总书记的嘱托一直在耳边回响,激励我们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不断作出新贡献。”袁明鉴向记者介绍说,全院师生近年在产出标志性成果、产学研合作促科技成果转化上,“成绩单”亮眼:成功开发出超越传统的电池新体系;突破新一代光伏核心技术,成功制备出兼具高能量转换效率与高运行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全院目前已有17项科研成果在天开园实现转化;学院与多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我国化学和化工行业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应用……
“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向前。”袁明鉴课题组的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赛赛说,“我们会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新的起点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积极推进符合产业化需求的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的研发,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新时代有新作为,把育人与科研、‘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不断将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推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袁明鉴说。
小老助老老 志愿服务更精准
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创新形式 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元旦刚过,朝阳里社区年味浓郁。干净整洁的社区里挂起了通红的大灯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齐达昌老人正带领退役军人义剪队为社区老人们义务理发。“齐大爷,待会儿你们上门理发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别着急,慢慢来。”一袭红衣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苗苗一边嘱咐着,一边冲进料峭的寒风里,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她正准备去参加天津市两会。
“2019年1月17日,是所有朝阳里社区的志愿者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这一天,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来到和平,走进新兴街朝阳里社区,与广大志愿者亲切交谈,并为大家点赞。总书记的话语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每一名志愿者的心里。6年的时间,我们朝阳里变化很大。”苗苗说。
苗苗和社区工作者们努力发挥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想群众之所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开展服务。近两年,朝阳里社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创新地通过“小老助老老”的志愿服务形式,成立了“花甲助耄耋”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中刚刚退休、身体尚佳的“小老”志愿者们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老”们结成互助对子,实行多对一的细致照料。
“这种互相扶持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也让稍微年轻一些的长者在助人的同时,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进一步营造了社区团结和相互扶持的氛围。”苗苗介绍说,随着“花甲助耄耋”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朝阳里社区的居民们自发组织了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让社区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截至目前,朝阳里社区共有志愿者3961人,其中2024年新增志愿者76人。朝阳里社区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增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充分整合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公园绿地、窗口单位、学校等阵地资源,已建立起教师、医护人员、手艺人等组成的“手艺人服务点”“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点”等18个种类的志愿服务点,服务总时长超过17万小时,2024年开展志愿活动120余场,随时随地为居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明实践带来的便利。
不断创新探索 让文物“活”起来
梁启超纪念馆: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焕新
看夜场灯光秀、体验趣味课本游、与专业话剧演员进行互动式沉浸演出、在线上解密剧情寻找“神秘人”……近两年,梁启超纪念馆推出一系列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参与。这些项目让故居同时具备了博物馆与文化娱乐场所的双重功能,成为我市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每当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展馆的场景,一点一滴都历历在目,让我深感肩负责任重大。”作为亲历者,河北区文管所所长、梁启超纪念馆馆长徐燕卿说,最近,他正在与相关技术人员探讨是否可以运用AI(人工智能)手段让参观者与梁先生实现时空对话。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梁启超纪念馆在活动策划和演出方式上持续探索创新。2024年,梁启超纪念馆举办了第二届天津市河北区“饮冰室文化节”,进一步彰显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出“倔强的表白”沉浸式声光分享会,通过声光艺术的创新形式,将音乐与情感、历史与文化完美结合;推出“觉悟薪火”线下轻演绎沉浸式党课研学游和《寻找第二十一人》线上沉浸解密书党课研学游,着力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云端思政课”品牌,实现革命文物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保护中发展。比如今年推出的线下轻演绎沉浸式党课研学游,主要以党建团队和研学学生为客群,观众在展厅内体验沉浸式讲解+自主性探索,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深入了解纪念馆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并通过换装体验、情景演绎、寻找线索、分享研学感悟等形式积累分值,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种创新,年轻人很喜欢。”徐燕卿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探索。
“河北区历史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共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109处。我们将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同时着力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将聚焦数字、跨界、改革三大理念,积极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开展更具影响力的特色活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徐燕卿说。
港产城融合 相互赋能以港兴城
天津港:打造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
昨天傍晚,落日余晖中,随着“斯塔马蒂斯”轮运载2024—2025产季第四船到港智利进口车厘子缓缓靠泊码头,争分夺秒的集疏运作业在港口及边检、海关、海事等口岸部门通力协作下快速展开。拿着对讲机,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操作部副经理孙岩密切关注着接卸现场,不远处码头清洁能源车辆鱼贯驶来,自动化岸桥场桥快速运转。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我还是码头操作部一名值班经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6年间,码头获批自动化驾驶示范区,上线了全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JTOS,先后13次打破集装箱航线全球码头装卸效率纪录。”孙岩说着,眼中满是自豪。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走进天津港集团大楼,大厅中央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殷切嘱托,如灯塔般指引着航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天津港重要指示精神,6年来,天津港集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乘着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东风,持续提升天津港海陆枢纽双向辐射能级,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从全球首创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运营,到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从我国港口首个“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绿色能源项目并网,到去年全港年发绿电能力近2亿千瓦时;从连续开通至南美东、美东多条直航航线,到“一单制”物流服务拓展至12条海铁联运通道……“目前,作为京津冀‘海上门户’及‘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天津港拥有147条集装箱航线,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肖晔说。
2024年,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4.93亿吨,同比增长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双双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全市发展大局为使命,充分发挥天津港硬核优势,加快打造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海向航线辐射能力及陆向物流畅通能力,积极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天津港集团董事长褚斌表示。
协同之花绽放 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
当下的津城,正值寒冬,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的我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热火朝天刷新着建设“进度条”。
“面前这座楼里就有为北京理工大学量身打造的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目前,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产业用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我们与多家企业签订了租赁合同,占产业用房总面积的40%左右。”北塘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凤介绍。就在她手指的方向,一座欣欣向荣的产业园正一步步从“规划图”走向“实景图”。
作为京津两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6年来,滨海—中关村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聚焦创新和协同的主责主业,全心全意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
位于园区核心位置的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是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说:“基地约9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已累计入驻企业300余家。在此基础上,北京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去年深化创新合作打造的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目前入驻率已近80%,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外科技成果到津的转化承接与服务。”
在园区企业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看来,滨海—中关村让落户企业感受最深的便是“让创业者心无旁骛”的创新氛围。
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定位,近年来,滨海—中关村积极吸引、聚集了和能人居、海河生物、科芯智慧农业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去年,滨海—中关村新增注册企业超800家。2016年12月揭牌至今,园区企业总数累计超过5800家,累计已为1100多家北京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实现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打造更高级的协同发展模式和心无旁骛创新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协同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能级跃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添力。”天津经开区滨海—中关村办公室主任王长坤说。
来源:天津日报
招生咨询热线:400808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