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6198-866
教育部简报〔2023〕第53期
山东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持续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放在突出位置,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办学条件、提升课程质量、建强师资队伍等方面系统发力,不断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努力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
科学谋划,健全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将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2023年度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明确11项重点工作任务,全方位部署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双月调度”机制,省教育厅等18部门编印42项重点项目清单和年度工作要点,扎实推动各项任务高质量落实。将乡村教育振兴关键指标列入对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压紧压实责任、确保落细落实。调动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校、新闻媒体等方面力量,建立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平台,对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办学质量、队伍建设、课程教研等进行诊断评价,开展乡村教育重点问题交流研讨,切实推动乡村学校治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完善条件,夯实乡村教育发展基础。组织各县(市、区)根据城乡适龄人口变动趋势,编制《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0年)》,规范乡村中小学撤并程序,“一镇一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实施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及省定办学条件标准,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021年以来,全省共完成投资215亿元,重点面向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薄弱环节改善项目9239个,不断夯实乡村学校发展条件保障。启动乡村数字校园建设攻坚行动,在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乡村学校网络提速扩容,支持乡镇驻地学校录播室建设,全省乡村学校“千兆进校”“百兆进班”覆盖率稳步提升。积极探索线上同步教学教研,加快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强镇筑基,建强乡村教育工作支点。强化机制建设,推进镇村一体的学区制管理机制改革,鼓励乡村公办学校按学段整合为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多个法人机构,推动师资、教研及设施设备资源在镇域内充分流动和集约使用,80%以上乡镇完成“一校多区、一园多点”管理改革。强化硬件建设,将乡镇驻地学校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工作支点,2021年以来,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大力支持乡镇驻地中小学(幼儿园)发展,对照省定标准,加快补齐乡镇驻地学校建设短板。强化内涵建设,指导乡镇驻地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课程研发,组建教研团队1085个,实施课改、教研项目1010个,建设特色学科(课程)2024个,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强校扩优,注重优质资源辐射带动。省教育厅联合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出台《关于实施强校扩优行动 建立完善基础教育协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区域、校际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新机制。建立健全市域间工作交流、教研帮扶、教师挂职、资源共享机制,推动5个教育发展基础较好的市与5个基础较弱的市结成协作对子,推动结对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引领作用,建立核心校与成员校一体融合发展机制,注重集团内各学校规章制度、发展规划、队伍建设、教学标准等相对统一,同时突出各成员校发展“一校一特色”,带动提升薄弱学校发展质效。截至目前,累计建立城乡间、校际间教育集团(联盟)2387个,辐射带动乡村及薄弱中小学5479所、幼儿园9689所,逐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强课提质,提升乡村学校教学水平。强化课题带动,制定《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深化城乡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加大省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向乡村教育振兴倾斜力度,2019年以来立项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重点教改课题15项,以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助力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研支撑,深化省市县校教研体系“四级联动”,建立教研员联系帮扶乡村学校制度,指导3496名教研员联系3645所乡村学校。组织名师、名校长在乡村学校设立工作室,3.1万名骨干教师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到4194所学校开展送教助研活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补。强化特色创建,组织实施乡村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温馨校园等创建行动,指导乡村学校依托乡土特色和资源禀赋开发田园课程、田园游戏,扎实开展耕读教育、乡土文化教育,每年遴选推广乡村学校特色示范课程500节,形成“一校一品”发展模式,努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强师兴源,建好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立省市县三级统筹、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乡村教师编制核定及补充机制,近3年补充乡村教师3.8万名,确保教师足额配备。实施城区年轻后备校(园)长到乡村学校(幼儿园)交流工程,创新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度,明确要求新入职教师前两个聘期实行城乡捆绑聘任。实施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试点工程,采取送教下乡、定点帮扶等方式,累计培训乡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4万人次,切实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面向乡村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高级职称晋升制度,5.84万名乡村教师晋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完善乡村教师补贴、体检、住房、交通等惠师措施,高质量建成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万套,全方位关注和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推动乡村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优化服务,护航特殊群体成长发展。健全乡村适龄少年儿童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实时发现、一人一案,即时劝返疑似失学辍学儿童,实现失学辍学“动态清零”。出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指南》,明确县级责任和学校责任,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规范,提供实操指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儿、重点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学生,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项资助政策,更好促进乡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