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6198-866
吉林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通过强化政策牵引、课程设置、基地建设、专业指导、资源挖潜,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强化政策牵引,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印发《吉林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一体设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指导意见》,促进职普融通、强化协作衔接,建立中(高)职学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劳动育人机制。出台培育创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落实中小学学年劳动周制度、中小学劳动清单编制指导意见等多个配套政策,逐步构建系统配套的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家庭劳动教育指导体系、校外劳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课程设置,夯实劳动教育发展基础。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时要求,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注重劳动教育学科渗透,制定学校、家庭劳动清单,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内外学习生活。丰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在标准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源产业优势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化课程和校本课程。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学累计开设劳动教育地方课程61门,校本课程265门。加强职业院校实习实训管理,持续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落地落实。
强化基地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统筹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强化资源整合,分批分级推动,遴选首批省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6个,培育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市级126个、县级62个、校级523个,推动形成以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引领、以“省、市、县、校”劳动教育基地为主体的建设格局。编制《吉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评估标准》,从管理规划、课程体系、队伍建设、设施设备、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评估细则,着力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家—校—社”三方联动,构建多元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架构,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专业指导,提高劳动教育实施质量。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劳动教育研究项目,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专题研究,设立“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专项,首批立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等项目。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师资教研培训,健全劳动教育“省市县校”四级教研机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组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征集推广,开展劳动教育公益讲座活动。组建吉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提高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由省教育厅牵头主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线上解读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分享劳动教育前沿理念,探讨新课标下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吸引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306万人次在线参会学习。
强化资源挖潜,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模式。发挥区域冰雪资源优势,推进冰雪运动、冰雪文化进校园,加快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群。设置校园清雪劳动任务,常态化举办冰雪嘉年华、冰雪主题创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冰雪运动和冰雪劳动中培养顽强意志。发挥农林资源禀赋优势,开发农作物耕种、花卉、园艺、家禽家畜饲养等劳动实践课程。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数字农业+”劳动实践课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东北剪纸、手工制作、特色美食等“民俗+”劳动实践课程。依托红色文化遗产、汽车制造、影视文化等区域优势产业资源,开发弘扬革命精神、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和精品研学路线,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劳动中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涵养崇尚奋斗的精神。
来源:吉林省教育厅
上一篇: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辽宁省以数字化赋能 探索构建校际协同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