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唐山职业教育网! 客服热线:400-6198-866
新闻报道
奋斗创新 国际化
职业院校校长畅谈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时
11月25日,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奋进新时代、职教再出发”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校长代表们,结合各自的实践探索,畅谈了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感受和正在发生的职教故事。特摘编,以飨读者。
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
“一带一路”与职业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8年,中外院校与亚龙三方签约组建成立了亚龙丝路学院。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办学仍存在一些困惑:寻找对口合作职业院校比较难;很多合作院校只是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或备忘录;只有学生或老师短期交流互访活动;直接走出去办学成本高、投入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需要中国的各方面支持等。亚龙丝路学院的建设将秉承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国际化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方式,共同研究推动亚龙丝路学院、鲁班工坊等建设,促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科技、文化、产业人才等领域全面交流与合作,为中外院校和企业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工程科技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保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访升:
融合创新,赋能升级
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校的内涵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三方面:人才培养力、学校的创新力、学校的福利,核心归根到底就是建设发展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将服务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最终为社会发展服务。具体到工程学院,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另外,高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和美育。因为,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审美素养影响今后人生的幸福感受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教分会理事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周建松: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成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大概形成了这样几个发展脉络:从起初的“有其实但无其名”;到职业大学使职业教育有了“名”;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众化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职教育有了新定位;高职教育在学习借鉴之中发展;高职教育的自我探索创新之路;高职教育在学习借鉴和探索中自立;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
我认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有8个特点:第一,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第二,坚定党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第三,坚持产教融合立德树人;第四,在坚持就业导向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多样化成才的需要;第五,实行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并行;第六,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发展;第七,培养双师的教员和双证的学生;第八,站在十字路口,我们职教人要研究高职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在新时代再出发。
麦可思公司总裁、麦可思研究院院长王伯庆:
高职教育的特殊贡献
高职教育的成果是什么?我们用几组数据来看一下高职教育的特殊贡献:根据教育部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在规模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职在校生增长了28倍,普通中专在校生增长了7倍。根据麦可思-中国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圆了普通家庭孩子的大学梦;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显示:职业教育具有扶贫效应。教育部2013-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职业教育为产业提供了生力军。
根据麦可思-中国2013-2017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从2013届的54%,到2017届的65%,这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刘斌:
改革中探索,实践中创新
天津职业大学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同时也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史。经过40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的社会声誉也得到了社会认可。
新时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建设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学校在改革中探索,于实践中创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第一,制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深化创新发展。印发了《天津职业大学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建设2020行动计划》;第二,以“优质专业对接产业”为切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学校以“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为深入产教融合奠定基础;第三,以“深层次校企合作”为途径,服务区域经济;第四,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职业精神培育,着力培养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让职业教育,站在新时代再出发。
杭州技师学院院长邵伟军:
大国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整合各种要素和社会资源,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的合力,把工匠精神日益打造成当代中国的一种新型软实力,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大国工匠,我认为需要做到“八个一”:一个精准高效的行业办学定位,一种深厚的专业办学积淀,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一套科学的竞赛集训体系,一个合理的选手梯队,一套完善的实战方案,一群深度合作的企业战略伙伴,一种良好的竞赛文化氛围。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专业群。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大国工匠,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庆宁:
职业院校教育变革的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每一轮工业革命都是新一轮的新旧动能转换。当前,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在哪些领域可以有所作为?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回归人的本质、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创设多元融合的平台、提供多元交互的服务、跨界为王的时代、国际理解文化的学习、创新引领未来。
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
国企主体办学下产教融合“三三模式”
北京市商业学校是由原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于1964年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文革”期间停办,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复校,先后隶属于北京市一商局、一商集团公司,2011年,随着一商集团公司与北京大型国有企业祥龙公司整合,学校成为直接由祥龙公司领导、举办的中职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企业主体的特色办学,探索实践了产教深度融合的“三三模式”,极大激发企校办学活力,显著提升了办学效益。“三三模式”是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在政府统筹、国企主办、行业指导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作用和优势,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三统一”,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三协同”,在制度文化上实现“三融合”。“三三模式”的实践,对产教深度融合中“产教一体、校企共治、双向服务、融合发展”等一些瓶颈问题进行了探索创新,使产教融合从资源共享走向更加深入的服务生态构建,打造企校发展共同体。
新职教:服务经济发展新征程
职业院校如何主动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如何厘清思路,大力推进职教发展?在“新经济、新动能、新职教”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校长们各抒己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全国科教界提出了基于新技术背景下的许多新要求和新目标。要求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要求和目标决定了科教界不仅要高度关注高端科学技术人才、工程人才、拔尖人才如何提升与培养,还要高度关注产业大军如何提升与培养,才能与之相适应。这迫切需要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迅速做出必要的调整来应对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指出,职教要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变革的新要求,首先应该有新理念,因为理念决定了顶层设计。
办学的主要载体是专业,职业院校如何加强专业建设?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建校115周年。校长曹克广说,过去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不能舍弃。但在原有基础上,学校的老专业同样有创新。“对我们学校而言,是喜新不厌旧。我们始终坚持为石油石化行业服务,学生们一般提前一两年就已经定好了单位。”曹克广说,学生好就业是因为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实训环节都紧跟企业需求,专业课教授的都是企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倡导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还在倡导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即全面培养人。“传统专业的内涵随着业态的发展等在发生变化,要适应学生多元化择业的需求,不能仅考虑一次性就业,而要考虑学生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比如晋升和转岗的可能。我认为应该通过专业群的建设,让不同类别专业进入职教领域改造原有的传统专业。”覃川说。
覃川指出,加强专业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师资队伍建设如何适应新职教的要求?面对新技术、新经济,传统的简单重复的操作者已经向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转化,因此对职业院校教师有了更高要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温贻芳认为,新时代,教师应该是三重的身份———教练员、裁判员、陪练员。“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践者。”温贻芳说。
一直坚持在一线授课的温贻芳表示,作为一个老师,第一要把产业核心技术传授给学生,第二是要成为企业和学生的桥梁,第三是兼顾技术的同时重视学生素养教育。基于此,老师要既能够把自己培养好,又能够把学生培养好。“所以每个教师应该有一个合作比较长久的企业;其次,每个老师要有一个主攻的技术方向;再次,每个老师应该主攻一门课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指出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是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对企业而言,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又有哪些变化?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直言政策的落地与职校的执行间还有差距,他说:“我们在重置企业过程中碰到很多困惑,很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招不到,毕业生到了企业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他建议职业院校走好产教融合这条路,新经济的核心是新的产业。
除了总结国内职业院校好的经验做法,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代表的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卓梅英也带来了国外一些优秀的前沿理念。
“我们跟澳洲的合作院校已经有将近20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通过多年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我们借鉴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卓梅英说,第一,他们把学校办在了产业链上,让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他们会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行业的发展方向等及时调整课程,更好地切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三,他们完全开放校园,吸引企业把最优的技术和设备搬到学校来。在学校里面楼上是课堂、楼下是工厂,厂中校、校中厂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奋进新时代 职教再出发
在参加此次会议的嘉宾中,有几位长期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媒体人,职教人和媒体人如何共同讲好职教故事?本次论坛专门开辟圆桌讨论。
“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这么一个现象,本科生愿意到职业学校回炉,职业人愿意辞职到学院来任教。”此次圆桌论坛主持人、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首席记者解艳华开场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但是与会校长们表示社会对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的担忧。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马良军说,很多人认为职教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的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等都比较差。“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有三点原因,第一,尽管职教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工匠’,但仍有一些学生在工作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综合素质,他可能只是学科技能很强,但他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没受到认可。第二,我们在行业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师也并不多。第三,职教面向社会宣传的力度还不够。职教的很多活动大多是圈内的人自己在讨论,但普通的教育行业、研究型的单位院校包括社区并不了解。”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新广认为:“讲好职教故事,由谁讲?讲什么?谁来听?很关键。学生、老师、家长乃至社会都需要来听听职教故事。”
而职教故事的传播者们也在不断审视职业教育静悄悄的变革。中国教育报首席记者、党的十九大代表高靓表示:“职教领域同各行各业都联系得特别紧密,是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教育领域。很多人认为高职学生学了之后没有什么出路,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这两三年采访下来感受很不一样,我发现职业教育确实是在给学生赋能。不管学生进学校之前是什么样,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学生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技能,提升了自信心。职教的内涵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做法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但是讲好职教故事,还需要学校和媒体更多地交流。”
如何讲好职教故事?《光明日报》教育版主编练玉春认为:“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人人都拿着智能手机的自媒体时代,做好了不愁传播不出去。媒体对职教发展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不断为其发展需求呼吁。”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主编贺春兰建议,自信起来的职教人要敞开胸怀,开门办学,去积极影响媒体人;富于强烈社会使命感的媒体人也要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积极主动地走进职业学校,双方携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唐以志说:“要讲好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和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媒体人,传播也要有几个转变。第一是传播途径的转变,不能仅仅是纸质媒体,还要向融媒体转变。第二是话语方式转变。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去讲故事。我们不能仅仅在职教系统讲故事,还要主动回应社会的热点问题,向社会各界去传播。”(以上内容根据会议速记整理)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解艳华